姚洁
又是一年打假日,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自1983年确立以来帮助消费者查处了各类行业欺诈手段,什么地沟油事件、苏丹红事件都是在这样的日子被报出来的,食品尚且如此,更不要说利润更为丰厚的保健食品了,为了更好的保护消费者权益,今年二哥也要行动起来,为广大保健品消费者们扒一扒保健品行业的欺诈手段,同时也给大家支一支招,让大家能够避开这些商家陷阱,做个明明白白的消费者。
由于保健食品的利润大,吸引了不少不法分子进入这个行业捞金,一些生产商常会在保健品的原料上动手脚,把一些质量较差或者对于人体没有好处也没有坏处的原料进行加工处理变成所谓的保健品,消费者很难从保健品的外观辨别出好坏,即使吃了之后可能也没有特别明显的副作用,但是也起不到相应的保健作用。
a. 查看保健食品的标签、说明书,正规保健食品标签不涉及疾病预防、治疗功能,载明适宜人群、不适宜人群、功效成分或者标志性成分及其含量等,并声明“本品不能代替药物”。
b. 商品包装上有保健食品标志(“小蓝帽”标)和批准文号,目前国内常见保健食品批准文号格式为:
c. 辨识小蓝帽真伪:批准文号的真假可以登陆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网站(www.sfda.gov.cn)“数据查询”栏目查询。
d. 进口产品要有检验检疫标识,美国保健品上市不需要FDA认证,对保健品的监管注重于企业的GMP生产规范和产品标签是否符合规定。
欺诈手段二:夸大宣传
为了让产品的销售量上升,为了让利润最大化,夸大产品功效成为一些商家最常用的伎俩,他们往往会用一些绝对性用语来对产品进行描述,同时夸大保健产品的功效,甚至宣称有治疗功效,以此来诱导消费者进行购买。
欺诈手段三:国产冒充进口
一些商家抓住部分消费者崇洋媚外、只认国外保健品的心理,而自身又没有进口保健品的资质,于是就用国产保健品冒充进口保健产品进行包装销售。
欺诈手段四:网购危险大
常常会在一些网络巡查中发现一些进口保健产品瓶身正面没有中文标签,此行为已经涉嫌违反了食品安全法规定,构成经营标签不符合食品安全法规定的违法行为。
欺诈手段五:销售无国家批准文号的“保健食品”
这个也是在保健品销售中常见的欺诈手段,同样是为了赚取更多的利益,为了节省更多的时间和成本,又或许是根本没有资格获得国家批准文号的产品仍然进行售卖。
欺诈手段六:产品批号已过期
为了节省成本,一些商家会把批号已经过期的产品再次进行售卖,仔细查看时可以发现其产品的批号是已经过期的批号。
解决手段:购买相应产品时,要注意查看其产品的批号是否过期,如果期不建议购买,避免只看产品名称就快速进行购买。欺诈手段七:捆绑销售
一些商家在销售某种保健产品时,为了增大订单的消费金额,常将几种产品组合成套餐进行出售,宣传过程中还会存在一些虚假的宣传,夸大其组合套餐的功效,往往导致一些消费者购买了大量原本不需要的保健产品。
欺诈手段八:免费营销
如今很多保健品销售者经常会用一些免费讲座、免费送小礼品等方式来吸引大家购买保健品,利用一些老年人爱占便宜的心理,同时在健康讲座过程中夸大一些老人的病情,利用危机营销让老人大量购买保健产品。
欺诈手段九:亲情营销
现在很多为人子女的由于工作繁忙,常年在外,电话也较少。家中的老人,缺乏亲情温暖,一些保健品销售人员便开始对这些空巢老人进行嘘寒问暖,陪吃陪喝又陪聊,让一些老人们感觉他们比儿女还要亲,从而对这些销售人员产生信任感。等到他们开始推销产品时便大量购买,等到子女知情时,老人已经购买了大量不需要的保健品。